都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其实,秋天也要艾灸扶阳 为什么呢? 秋季天气转凉 体内的阳气呈现内敛下降的趋势 如果秋天一味养阴 会造成阴阳失衡 没有足够的阳气储备 抵抗冬天的寒冷 艾灸是一年四季都适合的养生方式 那么,关于艾灸的养生小知识 你知道多少呢? 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调节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起到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古人认为阴平阳秘,不生疾患。 去寒生温 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感觉体内湿气严重,天气一旦不好,就会感到四肢发冷,关节疼痛,其实这些人群大可去尝试一下艾灸,艾灸在过程中可以暖经去寒,对风湿,类风湿,以及其引起的一些关节疼痛都有不错的缓和效果。 温经通络,行气活血 中医认为,气血通畅,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艾灸疗法可以使高温透彻身体肌骨经脉,让寒冷的气血温暖起来,流动更加畅快。 清 汗 艾灸时出的汗液比较清, 如水状,不粘手。通常说明身体内的气血比较虚弱。这时我们应重点灸补气养血的穴位,补充气血,培元固本。 建议穴位:足三里、大椎、气海、关元、血海。 凉 汗 艾灸时出汗后身体发冷,通常说明体内寒气较重。这时我们应重点灸驱寒化瘀的穴位。 建议穴位:肾俞、命门、神阙。 黏汗、黄汗 艾灸时出汗干了以后,全身摸着黏黏糊糊,甚至汗液发黄的,通常说明体内的湿热较重。这时我们应先重点灸祛湿、除热的穴位;待湿热清除后,再施灸补气养血的穴位。 建议穴位: 先灸 中脘、丰隆、脾俞 祛除湿气, 再灸 足三里、气海、关元 补充气血。 酸 汗 艾灸时如果出汗带酸味,或者平时动一下、走一下都出酸汗的,就是提示我们的脾胃和肝都出现了问题。 可以先到专业理疗店疏通脾经、肝经;随后再以脾胃和肝胆对应的穴位进行艾灸调理。 1.严重心脏病患者,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者禁止艾灸。 2.艾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悲,大喜,大怒等情绪不稳定时不要艾灸,如果情绪不稳定做艾灸,效果会打折扣。 3.饭前空腹时不能做艾灸,吃饭后30分钟才可以艾灸。 4.艾灸后不能马上洗澡,要等4个小时以后才可以(洗澡时要用温度高的水,不能用冷水洗澡)。 5.艾灸后的部位不能再接触任何膏药,精油,刮痧,拔罐。 以上便是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养生小知识,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艾灸养生更是如此,只有长期坚持做艾灸,才能逐渐感知到身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