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来自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李宏义对外发布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即“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开拓了从“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角度研究经络穴位的新领域。
尤为一提的是,该研究有望建立一种新型给药方式,即在穴位区注射药物,通过与这个穴位连接的特定组织液循环网络,有可能实现针对特定器官的靶向药物治疗,从而避免全身给药对其他相对正常组织器官的不利影响。
据了解,这项研究工作是李宏义研究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历经16年努力攻关取得的研究成果。人体中存在大量的组织液,约占成年人体重的20%。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对组织液是否全身循环尚不明确。
李宏义的父亲擅长中医针灸,他自幼深受父亲影响,工作后出于对祖国医学,尤其是经络的浓厚兴趣,自2006年开始,李宏义医生采用医学磁共振示踪成像技术和高分辨率生物成像技术,在健康受试者、遗体标本和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大量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这种组织液流动网络广泛分布在静脉和动脉外膜、神经和皮肤等部位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并与人体四肢远端的穴位相连接。
在此基础上,他首次提出了“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组织液不仅在局部扩散,而且能够像血液、淋巴液一样全身流动,在血管外膜、神经和皮肤等多种解剖学部位形成组织液循环网络;其中,血管外膜组织液的流动方向与静脉血流方向相同,与动脉血流方向相反;组织液循环网络的动力学机制与心脏的机械搏动相关;组织液循环网络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功能。
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发现对我国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研究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据北京医院副院长张烜介绍,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发现,将对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心血管循环系统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学功能及其异常在疾病中的作用,展开全新的研究篇章,例如,动静脉管壁及其周围的组织液流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压等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血管和器官炎症、局部免疫应答微环境影响等。
该研究还拓展了组织灌注的概念。传统生理学认为,液体等物质离开毛细血管后,在组织间隙中局部扩散而到达细胞。而这项研究发现,凝胶样组织间隙中存在组织液循环网络。值得期待的是,神经组织液流动网络将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新领域,以及组织液循环网络介导的药物运输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表示,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有望发展为一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基础科学原创性理论,将有可能把中医和西医真正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医学模式,建立起一个包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组织液循环的人体完整循环系统的宏观图像,形成一项全新的医学理论,这其中很可能孕育着一系列新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
李宏义进一步介绍道,“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分布在多种解剖学结构中,既与神经系统相关,也与循环系统、皮肤系统等其它系统相关,其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功能有待进一步阐明。虽然实验数据表明“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与穴位关系密切,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络”,与经络的确切关系还需要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为了推动“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李宏义团队呼吁在中国设立和开展一项大科学计划:绘制“人类组织液连接组图谱”。力争在数年内,阐明“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分布、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功能、与疾病的关系等。并同时绘制与穴位连接的“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图谱”,在此基础上再与传统的经络穴位进行比对。这一工作将建立起一个融贯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全新理论——“组织液循环网络”理论,推动医学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的发展,为维护人类的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服务。